电影《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》:两代人的青春放歌

时间:2021-06-29 18:00:20阅读:91217
这是一次旷世未有的千万人大迁徙;这是一个火热的特殊年代;这是一个深刻着历史烙印的青春年华;正在上映的电影《我还没谈完的那场恋爱》不仅讲述了当代青年在逆境中逐梦的故事,还再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,知识青年响
  • 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
  • 爱情
  • 于文文 宋宁峰 刘琦 李博 刘奕
电影《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》:两代人的青春放歌
电影《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》:两代人的青春放歌
1/5

这是一次旷世未有的千万人大迁徙;

这是一个火热的特殊年代;

这是一个深刻着历史烙印的青春年华;

正在上映的电影《我还没谈完的那场恋爱》不仅讲述了当代青年在逆境中逐梦的故事,还再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,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到农村,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”,用信仰的光辉照耀着苦难的生活,在逆境中绽放无悔青春,吟唱着属于一个时代的青春之歌。

影片中,当下和历史两条线穿插进行,让观众身临其境、酣畅淋漓地与两代人的“超燃”青春,实现了跨越时空的“走心”对话。

他俩的孤注一掷,像极了Z世代青春的模样

董东和林珊妮是一条线,是当代80、90后青年的缩影。

张秋兰和华林是一条线,是上世纪知青时代中青年的缩影。

董东和林珊妮,可以暂且称之为“行走的音乐人”,即他们没有稳定的工作,他们虽然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,也在努力让自己的音乐梦想闪闪发光。这样的一种青春选择,真实地照射了当年青年的职业观。据多家机构调查显示“爱好职业化,既是激情下的产物,也是探寻‘自我’的真实表达。当代青年,尤其是Z世代越来越将精神层面的‘治愈’放在职业选择的首位”。

影片中的林珊妮,国外正牌音乐学院科班的毕业生,在音乐的道路上,她有很多种选择,但是她选择了最颠沛流离的方式,在地下通道里、在别人的demo里,在和声的角落里,积蓄着自己的音乐能量,以期有一天能够在自己的演唱会上大放光彩。

影片中有一个细节非常值得细品,林珊妮为了还没最终确定的巡演,就已经自费花去了歌曲制作费和排练费20多万,这像极了在现实生活中,90后们为梦想孤注一掷的模样。

而他们有这样看似“孤注一掷”的勇气,恰恰是这个时代给予了他们这样的空间。时代的发展使得像林珊妮这样的年轻人们可以更心安理得地做出“自己想要的选择”,他们对于自己所热爱的事物所充满的好奇与渴求超出了人们的想象。这就是这个时代青年的青春底色。

他俩的选择,就是知青对祖国和人民的馈赠

张秋兰和华林这条线,他俩成为知青时,一个19岁,一个20岁,正是风华正茂时。他们没有继续求学考学,而是响应时代的号召,一头扎进广阔的农村,劳动锻炼。他们用原本为人治病的手,原本弹琴的手,播种,掏粪、割麦,喂鸡,从“五谷不分”到田间的“劳动能手”,他们在无垠的土地上,挥洒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,与中华大地命运相连。不同的生活环境,农村和城市的强烈对比,让他们对人生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,也塑就了精神的凝练与升华。

华林在困顿的生活中,不忘给贫瘠的土地带去精神的洗礼,他组建乡村乐队,排练演出,为农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,重塑着乡亲们对生活的认知;

张秋兰,在偏僻的乡村,用背上的医药箱,走村串户,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,守护着一方群众的健康。也正是在这样的岁月里,她没有抱怨自己的出身,而是愈发坚定自己的目标——上医科大学。她代表了那个时代,很多知青关于梦想的诠释:主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理,不自怨自艾,不随波逐流,就是最珍贵的梦想。

在影片中,华林、张秋兰、闫大河、邓芳华这些知青身上所焕发出的光彩,就在岁月的河流中静静地流淌,汇聚成了一种精神,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知青精神,它代表了时代感召下,个人价值的烘托和路径的选择,给当代青年以启迪。

从张秋兰、华林这样上世纪60、70年代的青年一代到董东、林珊妮这一代80、90后,影片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无论历史的语境如何变化,但是青年一代追求梦想,燃烧青春的初心和内核永不褪色。时代的使命、人生的际遇、价值的选择汇聚成最强的青春坐标。

岁月如“歌” 致敬百年芳华

影片是目前电影类别中比较小众的“音乐”电影。这也恰恰成为影片的强标识之一。盘点这些歌曲,每一首都是时代的金曲,都是一个时代的回忆,都是一段扣人心弦的红色记忆。

《春天里》、《红梅赞》、《我在延安落了户》……影片中,这些红色经典歌曲与两代人的故事产生了情感的强共振;在现实中,叫醒了观众的耳朵,直抵心灵的触动,与当代社会产生了绝妙的邂逅,更是以一种别致的方式,在建党百年之际,讲述了歌声中的红色往事,唱响了时代的华章。

相关资讯

评论

  • 评论加载中...